欢迎来到和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和塑科技集团

扫一扫咨询详情

全国咨询热线:

4006-998-987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动态 > 集团新闻

联系热线

4006-998-987

微信号:13511007111
手 机:13511007111
邮 箱:wwwggd@126.com
地 址:天津市西青区华科三路1号华鼎智地

中央一号文件"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"关于因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的解决方案

发布时间:2025-02-25人气:

关于因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的解决方案,基于中央一号文件"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"的指导精神。

一、政策背景与治理目标  

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"扎实推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",强调以县域为单元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,要求"因地制宜推广小型化、生态化、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"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遵循以下原则:  

1. 因地制宜:结合地理条件、人口密度、经济水平、环境容量等因素选择模式。  

2. 资源化导向: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与农业生产、生态保护结合。  

3. 长效管护:建立"建管并重"机制,避免设施"晒太阳"。  

二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分类与适用性分析  

模式1: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  

适用场景:人口密集、经济较发达、管网建设条件好的行政村或乡镇。  
技术路线:建设污水处理厂(站),配套管网收集系统,采用A²/O、MBR、SBR等工艺。  
优点:  
*处理规模大,出水水质稳定;  
*便于统一运维管理。  
缺点:  
*投资成本高(管网占比60%以上);  
*山区或分散村落管网建设难度大;  
*需长期专业运维,对地方财政依赖度高。  

模式2: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  

适用场景:居住分散、地形复杂、管网难以覆盖的村落。  
技术路线:单户或联户小型化设备(如净化槽、生物滤池)、人工湿地、土壤渗滤等。  
优点:  
*灵活性强,适应地形复杂区域;  
*建设周期短,初期投资较低。  
缺点:  
*单户处理设备维护成本高;  
*缺乏专业运维易导致设备闲置。  

模式3:资源化利用模式  

适用场景:水资源短缺地区、农业种植区或生态敏感区。  
技术路线:  
*灰水回用:厨房、洗浴水经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;  
*黑水无害化:厕所粪污与秸秆协同发酵制沼气或有机肥。  
优点:  
*实现"变废为宝",降低治污成本;  
*契合循环农业需求。  
缺点:  
*需配套农业消纳用地;  
*存在季节性利用不均衡问题。  

模式4:生态处理技术  

适用场景:土地资源丰富、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。  
技术路线:人工湿地、稳定塘、生态沟渠等。  
优点:  
*建设成本低,运维简单;  
*兼具景观与生态修复功能。  
缺点:  
*占地面积大(需预留3-5倍土地);  
*冬季低温地区处理效率下降。  

模式5:就地简易处理模式  

适用场景:经济薄弱、人口外流严重的偏远村落。  
技术路线:三格式化粪池、厌氧发酵池等初级处理设施。  
优点:  
*成本最低(户均≤2000元);  
*适合过渡期使用。  
缺点:  
*仅能削减污染物,无法达标排放;  
*需定期清掏,存在二次污染风险。  

三、模式选择决策框架  

建议采用"三级分类法"确定治理路径:  

1. 优先资源化:对具备农业消纳条件的地区,推广"黑灰分离+资源利用";  

2. 适度集中:200户以上村落优先建设微动力处理站;  

3. 分散兜底:山区散户采用"户用沼气池+人工湿地"组合。  

四、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  

1. 科学规划,分区施策  

*编制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,划定"重点治理区、管控提升区、自然消纳区";  

*禁止盲目照搬城市模式,避免"一刀切"建设管网。  

2. 创新投融资机制  

*探索"以奖代补"财政政策,引导社会资本参与(如PPP模式);  

*对资源化利用项目给予农业补贴倾斜。  

3. 强化技术适配性  

*推广低能耗、易维护的适用技术(如太阳能微动力设备);  

*建立省级技术目录库,禁止使用淘汰工艺。  

4. 构建长效管护体系  

*推行"专业化公司运维+村级监督员"模式;  

*将污水处理费纳入村集体公共支出,探索农户适度付费机制。  

5. 推动协同治理  

*与厕所革命、垃圾处理、村容整治统筹推进;  

*将污水治理纳入"乡村振兴示范村"考核指标。  

五、典型案例参考  

1. 浙江安吉模式:分散式生态处理+乡村旅游结合,人工湿地成为景观节点;  

2. 四川丹棱模式:黑灰水协同治理,粪污制肥反哺果园,实现"零排放";  

3. 甘肃武威模式:干旱地区"集雨-处理-回用"一体化,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。  


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立足"乡村振兴"战略全局,以绿色低碳为导向,通过模式创新、技术迭代和机制改革,实现环境效益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。适应数字乡村建设,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智慧化管理(如物联网监测、数字孪生技术),推动治理体系从"达标排放"向"生态增值"升级。  
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4006-998-987

微信咨询
返回顶部